12月13日,一则消息引爆朋友圈——“曾家岩北延伸穿越内环新增通道工程”要通车了,此后市民开车从照母山到南坪仅需20分钟!
重庆“隧道之城”建设难度超乎你想象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3-12-14
重庆“隧道之城”建设难度超乎你想象 data-target=215 data-origin=修一座隧道,数位院士和专家“把脉”
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城隧道一标段,中建六局的工人加紧作业。(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全长4.1公里的科学城隧道所在地有18条断层,与7条铁路相交,其中有3条运营铁路隧道,下穿井西线米
■歇马隧道不良地质段占整个隧道的2/3以上,建设中穿越6个瓦斯段、8个煤窑采空区、2段断层破碎带
■渝中连接隧道全长720米,却有20多种建设“规格”,穿过18栋高楼和数条地上主干道
■研发高精度延时控制爆破技术,在100米长的施工段实施了2000至3000次爆破
■创新定制集土压盾构机和泥水盾构机于一体的盾构机——“渝江号”,今年10月首发,比传统盾构机施工至少节省3个月工期
■规范“四山”范围内隧道工程建设活动,把隧道工程对“四山”区域水环境影响作为评判项目选址是否科学的重要指标
■建设单位应推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管理模式在“四山”水环境保护方面应用,探索工程建设“四山”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险
12月13日,一则消息引爆朋友圈——“曾家岩北延伸穿越内环新增通道工程”要通车了,此后市民开车从照母山到南坪仅需20分钟!
在为交通出行提速喝彩的同时,网民们也将注意力放在这条通道的新奇体验上:这条中心城区的通道,90%以上由隧道和桥梁组成,不少网民高呼,要来个“山城地下游记”。
重庆已经是世界公认的“桥梁之都”,有多少座桥梁,年年都会有精确数据统计。但重庆究竟有多少隧道?却没有人能说清楚,目前可查的相关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仅中心城区有名有姓的隧道就有200多座,还有很多小隧道没有标记在内。
但可以肯定的是,重庆的隧道数量不会小于桥梁数量。如果重庆被称为“桥梁之都”,那么,也能被叫作“隧道之城”。
然而,“隧道之城”的建设难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近日,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加强对中心城区“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范围内隧道工程建设管理,就为了在建好“隧道之城”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红线。连日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让他们说说重庆建设“隧道之城”的故事。
在中心城区,已建成超过3公里的特长隧道有22座。为何需要加强“四山”范围内隧道工程建设管理?这是因为中心城区许多隧道建设很艰难。
今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郑颖人及同济大学教授黄宏伟专程打“飞的”到重庆为科学城隧道项目建设“把脉问诊”。
院士为何对科学城隧道情有独钟?“因为科学城隧道项目几乎面临隧道穿越山体时能遇到的所有风险。”城投建设公司科学城隧道项目负责人说。
全长4.1公里的科学城隧道所在地有18条断层,存在冒顶塌方、涌水突泥等隐患。项目与7条铁路相交,其中有3条运营铁路隧道,下穿井西线米。为解决施工难题,中国工程院、重庆大学等团队针对科学城隧道等项目开展长大隧道建设和运营安全攻关。
具有挑战性的不仅是科学城隧道项目。我市已建成的许多隧道,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也很曲折。
以歇马隧道为例,不良地质段占整个隧道的2/3以上,建设中穿越6个瓦斯段、8个煤窑采空区、2段断层破碎带,遭遇10多次突水、1次涌泥,均成功化险为夷。
不仅如此,由于地处山城立体交通体系“夹缝”中的极限施工环境,使得中心城区隧道建设难度指数飙升。
重庆能投巨能中环公司有关人员回忆,渝中连接隧道全长720米,却有20多种建设“规格”,大小不等的断面让隧道时宽时窄,有时隧道顶部还突然矮了一截。该隧道穿过18栋高楼和数条地上主干道,施工区域基桩密布。由于无法采用大型机械,施工方只好使用圆盘锯,像“绣花”一样对附近岩层进行人工切割。全国隧道年会曾将渝中连接隧道项目作为专项课题研究,因为国内以前极少有在建筑如此密集的城区进行隧道建设的先例。
歇马隧道之所以提前3个月零事故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将施工对山体水环境影响降到最低,主要得力于高校、管理、科研、设计单位百余名人员联合攻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担任组长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鉴定认为:歇马隧道科研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攻克渝中连接隧道这个“硬骨头”工程,巨能中环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研发高精度延时控制爆破技术,在100米长的施工段实施了2000至3000次爆破。即便在罗汉寺地面附近,人们也几乎感觉不到爆破带来的振动和噪声。项目还自主研发了自走式吸尘装置,配上隧道内水幕雾墙,总降尘效率接近99%,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月初,渝遂复线高速缙云山隧道左线贯通。针对隧道内存在的煤层采空区、溶塌角砾岩、断层等挑战,实施工程人员在湿喷机械手、全液压二衬台车、地质雷达、超前水平钻探等高科技助力下,打造“耳聪目明头脑清”的智慧工地,为项目高效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如,我市轨道交通领域首条穿江隧道——轨道交通27号线多米深,河床下方地质复杂。为避免施工影响长江航道正常通行,重庆交通开投铁路集团和中铁一局等创新定制集土压盾构机和泥水盾构机于一体的盾构机——“渝江号”,今年10月首发。这种盾构机不仅比传统盾构机施工至少节省3个月工期,掘进中产生的泥浆、渣土还能通过自带泥水处理设备实现二次利用,用于盾构机注浆所需原料。
“和桥梁一样,中心城区隧道施工中面临的难题不胜枚举。”业内人士认为,隧道建设中每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技术和认识的重大进步,是我市勇于担当生态卫士、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
此次出台新规,加强对中心城区“四山”范围内隧道工程建设管理,这给重庆的“隧道之城”建设带来何种变化?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新规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四山”范围内隧道工程建设活动,预防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通知要求,把隧道工程对“四山”区域水环境影响作为评判项目选址是否科学的重要指标。按照“环境选线”“地质选线”原则,考虑平面布局、竖向高程等因素提出2个及以上的隧道选址方案,进行同精度比选。在可行性研究或者方案设计阶段,建筑设计企业应按照“水环境保护优先”“以堵为主、限量排放”原则,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专项意见,综合确定隧道防排水的标准及措施。
为降低建设活动对“四山”水环境影响,通知要求压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责任。工程开工前,建筑设计企业应会同辖区有关部门和镇街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定的工程建设影响区域开展全面调查,做好地表水体、地质灾害隐患点摸排,进行建(构)筑物现状评定,登记造册。隧道工程投用后,建筑设计企业或管养单位应对运营期隧道结构和日常排水量开展跟踪监测,监测时间一般不应低于2年。
此外,建筑设计企业应推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管理模式在“四山”水环境保护方面应用,探索工程建设“四山”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险,鼓励建筑设计企业、实施工程单位聘用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四山”区域水环境保护监测管理,提升“四山”范围内隧道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面对“四山”保护提升的新要求,中心城区如何高效推进隧道建设?杜彦良建议,系统梳理重庆隧道特征,建立长大隧道数据库,为后续施工及运维管理提供参考。此外,应聚焦安全、绿色、智能、韧性、人文景观问题,研发无人化、少人化等代表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的新技术,形成全链条智能化施工。记者 廖雪梅
重庆“隧道之城”建设难度超乎你想象2023-12-14 07:01:34来源:
重庆“隧道之城”建设难度超乎你想象 data-target=215 data-origin=修一座隧道,数位院士和专家“把脉”
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城隧道一标段,中建六局的工人加紧作业。(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全长4.1公里的科学城隧道所在地有18条断层,与7条铁路相交,其中有3条运营铁路隧道,下穿井西线米
■歇马隧道不良地质段占整个隧道的2/3以上,建设中穿越6个瓦斯段、8个煤窑采空区、2段断层破碎带
■渝中连接隧道全长720米,却有20多种建设“规格”,穿过18栋高楼和数条地上主干道
■研发高精度延时控制爆破技术,在100米长的施工段实施了2000至3000次爆破
■创新定制集土压盾构机和泥水盾构机于一体的盾构机——“渝江号”,今年10月首发,比传统盾构机施工至少节省3个月工期
■规范“四山”范围内隧道工程建设活动,把隧道工程对“四山”区域水环境影响作为评判项目选址是否科学的重要指标
■建设单位应推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管理模式在“四山”水环境保护方面应用,探索工程建设“四山”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险
12月13日,一则消息引爆朋友圈——“曾家岩北延伸穿越内环新增通道工程”要通车了,此后市民开车从照母山到南坪仅需20分钟!
在为交通出行提速喝彩的同时,网民们也将注意力放在这条通道的新奇体验上:这条中心城区的通道,90%以上由隧道和桥梁组成,不少网民高呼,要来个“山城地下游记”。
重庆已经是世界公认的“桥梁之都”,有多少座桥梁,年年都会有精确数据统计。但重庆究竟有多少隧道?却没有人能说清楚,目前可查的相关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仅中心城区有名有姓的隧道就有200多座,还有很多小隧道没有标记在内。
但可以肯定的是,重庆的隧道数量不会小于桥梁数量。如果重庆被称为“桥梁之都”,那么,也能被叫作“隧道之城”。
然而,“隧道之城”的建设难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近日,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加强对中心城区“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范围内隧道工程建设管理,就为了在建好“隧道之城”的同时,守好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红线。连日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让他们说说重庆建设“隧道之城”的故事。
在中心城区,已建成超过3公里的特长隧道有22座。为何需要加强“四山”范围内隧道工程建设管理?这是因为中心城区许多隧道建设很艰难。
今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郑颖人及同济大学教授黄宏伟专程打“飞的”到重庆为科学城隧道项目建设“把脉问诊”。
院士为何对科学城隧道情有独钟?“因为科学城隧道项目几乎面临隧道穿越山体时能遇到的所有风险。”城投建设公司科学城隧道项目负责人说。
全长4.1公里的科学城隧道所在地有18条断层,存在冒顶塌方、涌水突泥等隐患。项目与7条铁路相交,其中有3条运营铁路隧道,下穿井西线米。为解决施工难题,中国工程院、重庆大学等团队针对科学城隧道等项目开展长大隧道建设和运营安全攻关。
具有挑战性的不仅是科学城隧道项目。我市已建成的许多隧道,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也很曲折。
以歇马隧道为例,不良地质段占整个隧道的2/3以上,建设中穿越6个瓦斯段、8个煤窑采空区、2段断层破碎带,遭遇10多次突水、1次涌泥,均成功化险为夷。
不仅如此,由于地处山城立体交通体系“夹缝”中的极限施工环境,使得中心城区隧道建设难度指数飙升。
重庆能投巨能中环公司有关人员回忆,渝中连接隧道全长720米,却有20多种建设“规格”,大小不等的断面让隧道时宽时窄,有时隧道顶部还突然矮了一截。该隧道穿过18栋高楼和数条地上主干道,施工区域基桩密布。由于无法采用大型机械,施工方只好使用圆盘锯,像“绣花”一样对附近岩层进行人工切割。全国隧道年会曾将渝中连接隧道项目作为专项课题研究,因为国内以前极少有在建筑如此密集的城区进行隧道建设的先例。
歇马隧道之所以提前3个月零事故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将施工对山体水环境影响降到最低,主要得力于高校、管理、科研、设计单位百余名人员联合攻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担任组长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鉴定认为:歇马隧道科研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攻克渝中连接隧道这个“硬骨头”工程,巨能中环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研发高精度延时控制爆破技术,在100米长的施工段实施了2000至3000次爆破。即便在罗汉寺地面附近,人们也几乎感觉不到爆破带来的振动和噪声。项目还自主研发了自走式吸尘装置,配上隧道内水幕雾墙,总降尘效率接近99%,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月初,渝遂复线高速缙云山隧道左线贯通。针对隧道内存在的煤层采空区、溶塌角砾岩、断层等挑战,实施工程人员在湿喷机械手、全液压二衬台车、地质雷达、超前水平钻探等高科技助力下,打造“耳聪目明头脑清”的智慧工地,为项目高效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如,我市轨道交通领域首条穿江隧道——轨道交通27号线多米深,河床下方地质复杂。为避免施工影响长江航道正常通行,重庆交通开投铁路集团和中铁一局等创新定制集土压盾构机和泥水盾构机于一体的盾构机——“渝江号”,今年10月首发。这种盾构机不仅比传统盾构机施工至少节省3个月工期,掘进中产生的泥浆、渣土还能通过自带泥水处理设备实现二次利用,用于盾构机注浆所需原料。
“和桥梁一样,中心城区隧道施工中面临的难题不胜枚举。”业内人士认为,隧道建设中每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技术和认识的重大进步,是我市勇于担当生态卫士、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
此次出台新规,加强对中心城区“四山”范围内隧道工程建设管理,这给重庆的“隧道之城”建设带来何种变化?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新规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四山”范围内隧道工程建设活动,预防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通知要求,把隧道工程对“四山”区域水环境影响作为评判项目选址是否科学的重要指标。按照“环境选线”“地质选线”原则,考虑平面布局、竖向高程等因素提出2个及以上的隧道选址方案,进行同精度比选。在可行性研究或者方案设计阶段,建筑设计企业应按照“水环境保护优先”“以堵为主、限量排放”原则,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专项意见,综合确定隧道防排水的标准及措施。
为降低建设活动对“四山”水环境影响,通知要求压实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责任。工程开工前,建筑设计企业应会同辖区有关部门和镇街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定的工程建设影响区域开展全面调查,做好地表水体、地质灾害隐患点摸排,进行建(构)筑物现状评定,登记造册。隧道工程投用后,建筑设计企业或管养单位应对运营期隧道结构和日常排水量开展跟踪监测,监测时间一般不应低于2年。
此外,建筑设计企业应推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管理模式在“四山”水环境保护方面应用,探索工程建设“四山”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险,鼓励建筑设计企业、实施工程单位聘用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四山”区域水环境保护监测管理,提升“四山”范围内隧道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面对“四山”保护提升的新要求,中心城区如何高效推进隧道建设?杜彦良建议,系统梳理重庆隧道特征,建立长大隧道数据库,为后续施工及运维管理提供参考。此外,应聚焦安全、绿色、智能、韧性、人文景观问题,研发无人化、少人化等代表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的新技术,形成全链条智能化施工。记者 廖雪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网络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