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清晨,哈尔滨的气温降至-25℃,坐落城市东三环跨铁三层立交桥最上层的主桥上,密布的车流穿行不息,在间隔主桥(27.5米)的最基层,一支由规划师和工程师组成的90后质量检验班组,正鄙人穿地道桥内进行着巡视与监测作业。
哈尔滨市东三环快速路跨铁立交桥,被称为冰城环线的“终究拼图”,四层“立体交通”既有最上层一跨而过的高架主桥,还要统筹下一层的疏解铁路桥,再下一层是“百年铁路”滨绥线等铁路及市政路,最基层则是三座下穿地道桥。
“一座立体交通项目包括了市政、排水、涉铁防护等15个大专业,这儿又是省会城市的主干道,周边居民区和大规模的公司密布。”铁五院东三环跨铁立交桥规划总监何瑞平,站在桥下昂首仰视仍不时慨叹。这位来自四川绵阳,2005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桥梁专业硕士结业,已留在哈尔滨作业日子超越二十年,是当之无愧的基建“宿将”。何瑞平说他很自豪,从业至今他已为这座城市规划或改造了十余座涉铁市政桥梁。
哈尔滨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跟着城市的慢慢地展开和强大,涉铁路段极易变成断头路,成为约束城市空间的新痛点。何瑞平说:“以东三环跨铁立交桥为例,桥址处紧邻重要铁路纽带,列车运营非常频频,规划团队就跨铁计划进行了斜拉桥、钢混组合梁、钢箱梁多种选型,以及顶推、转体、吊装等多轮计划比选,终究确认选用智能步履式多点接连顶推计划。”
“规划等级和技能规则要求极高,又地处冰冷地带,冬夏温差超越70℃,施工难度显而易见。”来自中铁二十二局东三环跨铁立交桥项目的柏志刚,便是担任顶进、顶推技能的工程师,这位来自广西南丹县的90后小伙,先后参建了哈尔滨站改造、东三环路等工程建造。
柏志刚说,规划与施工团队对难点工程进行专门技能攻关,完成了全国首例旋转调坡顶升、首例预应力盖梁顶升、高寒区域顶升最高三项桥梁施行工程之最。“基建人支付才智与汗水,为项目缩短了3个月工期,切实为这个冬季的‘尔滨’城市建造出了一份力。”柏志刚如是说。
现在,哈尔滨三环路虽于2023年10月底顺利“闭环”,但技能团队的作业并未中止。3个月来,由规划、施工组成的技能班组,定时到现场进行技能质量回访,对涉铁咽喉区运作状况展开技能监测,节日期间相关作业仍要进行。“班组多为‘师徒’组合,规划师和工程师都是青年技能骨干。”
每一次监测,班组成员都要分扛着多种监测设备,在四层立交桥间来回巡视,完成钢箱梁应力监测、铁路线路沉降变形监测、铁路框构桥沉降监测等多项技能作业,在极寒野外一干便是小半响,眉毛、鬓角不久就会挂满了白霜;下午,技能班组要敏捷会集展开技能剖析,比对各项数据状况……
现在,哈尔滨市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将一处处城市梗阻变为通途,这些桥梁的守护者正用保质保量的工程,打通这座城市的大动脉,让城市的车流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