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24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以下简称:桥梁分会)、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公路学会共同主办的“
本次年会以“打造‘四个一流’,建设桥梁强国”为主题,来自建设、科研、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土木类工程院校师生等参加了会议。
22日上午,桥梁分会理事长、同济大学教授肖汝诚,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张钱松,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小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尚春明分别致辞。桥梁分会秘书长孙斌主持开幕式。
肖汝诚表示,全国桥梁学术会议两年一届,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品牌学术活动。本届会议围绕“打造‘四个一流’,建设桥梁强国”主题,希望能够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的平台,一同探讨桥梁工程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交流聚共识,以共识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推动桥梁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张钱松指出,要通过本届大会学术交流,凝聚智慧,共同探索,进一步促进广东省乃至全国桥梁工程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交通由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向高水平发展的转变,为建设桥梁强国贡献广东交通行业的集体力量。
邓小华表示,要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本着诚信、务实、高效的态度,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广交学术人才,开拓视野,增加友谊,学习借鉴各单位和科研所优秀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深化提炼、总结示范工程创新成果,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尚春明指出,当前,我国桥梁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上的水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更在规模和复杂性上展示了我国桥梁科技工作人员的高超技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以绿色、低碳、智能为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转型,通过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桥梁等土木工程建设及管理维护赋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邓文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葛耀君桥梁分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前主席、同济大学教授
廖朝华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桥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
韩振勇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桥梁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城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徐升桥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桥梁分会常务理事、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孙利民桥梁分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副主席、同济大学教授
开幕式结束后,还进行了2024年同济桥梁教育和研究发展基金颁奖仪式。由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凤懋润主持颁奖仪式。此次,李国豪原创桥梁技术奖授予的是钢—UHPC轻型组合桥面新体系,获奖人是湖南大学的邵旭东教授;项海帆杰出桥梁青年奖授予了同济大学的操金鑫博士;范立础优秀桥梁图书奖授予的是《中国桥梁》系列书籍,获奖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项海帆院士。
22日上午及23日下午,两场大会主题报告分别举行。报告嘉宾们从贴合实际工程应用所需的问题入手,深入分享,为与会代表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收获。
由于海运的要求日渐增加,船舶慢慢的变多,船只也慢慢变得高越大,如何避免船撞桥事故发生是很重要的问题。作为桥梁工程师,把桥造得更结实以抵抗船的撞击好像是保护桥的好办法。但是,把船撞坏后引起的环保问题,船撞桥之后及时对桥上人员的保护的方法也同样重要。
天峨龙滩特大桥主孔跨径600米,比国外最大混凝土拱桥跨径超出210米,比2016年建成的沪昆高铁北盘江桥创造的混凝土拱桥最大跨径,一次性提高了155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与同桥位斜拉桥方案相比,天峨龙滩特大桥刚度更大、耐久性更好,几乎不要维护且造价更低。
近40年来,随着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狮子洋通道等世界级桥梁建设,打造了大湾区一流交通基础设施,创新了缆索体系桥梁建设技术,构建了跨江跨海桥梁建设管理体系,开发了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网络智能养护平台,促进了我国桥梁行业不断进步。
同济大学教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前主席、桥梁分会名誉理事
以我国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受台风影响城市的10座悬索桥为背景,提出了气候变暖台风设计风速时变概率模型、预测方法、悬索桥全寿命颤振和涡振可靠性分析方法。以及虎门大桥现场实测离散测试数据和西堠门大桥健康监测连续记录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悬索桥动力特性自振频率和振动阻尼演化时变概率模型及颤振和涡振可靠性分析方法等。
为解决钢桥面疲劳开裂,铺装层运维成本高等两大难题,研发了钢-薄层UHPC组合桥面新结构,并在国内外200余座钢桥上获得了应用。与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系相比,新桥面结构局部刚度可提高20倍以上,基本消除了钢桥面疲劳开裂风险;用普通铺装替代昂贵的钢桥面专用铺装,铺装运维成本可降低80%。
深中通道跨越中国珠江出海口,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集群工程。项目控制性工程伶仃洋大桥面临世界级的技术挑战。项目在整体式钢箱梁抗风技术、钢桥面U肋焊接接头细节构造、高耐久主缆钢丝、海相软基地区锚碇建造、混凝土索塔工业化建造等方面做了技术创新,促进了世界悬索桥技术的发展。
狮子洋通道是横向串联珠江东西两岸三大都市圈的重要双层复合通道,项目控制性工程狮子洋大桥面临诸多技术难点,项目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攻克了双层钢桁梁悬索桥结构体系、超高组合索塔、超大直径主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空白,为超大跨悬索桥的建设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张靖皋长江大桥具有工程规模大、桥梁跨径大、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大、大型设备多、环保要求高等特点。建成后将实现六项“世界首创”、创下六项“世界之最”。这体现了中国桥梁建设向工业化、智能化、低碳化建造发展的态势,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中国桥梁不断探索和突破的创新成果。
同济大学教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 副主席、桥梁分会副理事长
以AI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也融入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作为一种典型的土木工程基础设施,桥梁工程对结构安全性要求很高。而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等以摩尔定律飞速进步,桥梁工程的发展如何既能抓住机遇又避免盲目,有必要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以四川卡哈洛金沙江大桥等8个工程案例为基础,从浅埋重力式基础、临时群桩基础、复合地连墙基础、岩锚方面出发,探讨了不同地理、不同地质条件下悬索桥锚碇基础承载机理、设计原则。对施工全套工艺流程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为悬索桥锚碇基础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已兴建的各大跨度桥梁,包括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汀九桥、昂船洲大桥、将军澳跨湾连接路等,介绍其工程建设项目的背景、特色及在设计建造及营运过程中遇见的困难与挑战。同时,阐述两个在规划中即将迎来的大型发展项目,包括青龙大桥、青衣至大屿山连接路项目中的另外两座跨海大桥。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创新设计与工程实践、桥梁灾害防护与应对、结构性能与优化分析、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实施工程技术与创新和综合管理与维护”等7个平行分会场,邀请专家完成学术报告共计87场。对促进我国桥梁工程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借学术会议之机,中国土木工程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和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中国会员大会也在5月22日晚间举行。桥梁分会理事代表们回顾了近两年的工作成果,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进行的IABSE中国会员大会,除介绍了中国团组近年来的相关工作,包括报奖情况、SEI 期刊、会员发展等,还对下一年度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在23日下午的闭幕式上,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康臣分别致闭幕辞。桥梁分会理事长、同济大学教授肖汝诚做会议总结。闭幕式由广东省公路学会理事长洪显诚主持。
周伟表示:进入“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任务之一。而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节点和枢纽,不仅打通了空间上存在的地理屏障,还以路网联通搭建起了横跨区域的快速通道。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桥梁的建管养、科研攻关、业态拓展,仍然需要各方的智慧与帮助。诚如王康臣所说,希望在未来,与在座的各位,与业界最强大脑和顶尖技术力量,在桥梁拓展上有更多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成就,共同续写更多“双向奔赴”的故事,为我国交通事业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24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深中通道和狮子洋通道项目施工现场实地参观。(更多关于两个项目的参观及建设情况,请关注《桥梁》杂志官方视频号“在现场”栏目。)